长江文明行|宜昌:加快建设“典范城”的挺膺担当 -z6尊龙最新登陆
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而是要科学地发展、有序地发展。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考察时的讲话
核心提示
从幽深奇绝的巫山峡谷奔腾而下,长江一路浩荡东流,在西陵峡闯出最后一道南津关,江面骤然开阔,开始自由舒展她的身躯,孕育出一片丰饶诗意的水乡。
这就是宜昌。伴江而生,“吾将上下而求索”赋予她革故鼎新的基因;缘江而兴,高峡平湖的伟力成就世界水电名城;因江而美,“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江河盛景惊艳世人。
触摸着长江的脉搏,宜昌重塑“江”与“人”的关系,让江豚安居、让碧水东流、让诗歌不绝、让文物说话,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文明新时代篇章。
生命长江
“微笑天使”家族旺
8月15日,在长江一级支流沮漳河宜昌枝江段,一头“迷路”的江豚宝宝,经过救援人员16小时的紧急营救后,从26公里外的支流河道脱困,顺利放归长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说:“从发现迷路江豚到顺利营救放生,村民的保护意识和各部门的及时沟通联动,环环相扣的救援链为江豚顺利回归长江创造了条件。”
“江豚一直都生活得很好,即使洪水期也没有离开。”入秋后,66岁的宜昌摄影师杨河在葛洲坝船闸旁的江豚观测点拍到好几只江豚,“以前江豚只在7月份才会跃出江面,现在这一带水域全年可见。”
杨河跟拍江豚已有6年。2023年6月,这位江豚“专职”摄影师,带着他拍摄的江豚照片,登上了联合国新闻头条。“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也是对宜昌生态环境改善的褒奖。”
“长江江豚数量5年增加了23.42%。其中,长江宜昌段有20头以上,至少增长了30%。”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远高表示,这证明宜昌整体水环境优良、鱼类饵料资源丰富,长江大保护成果明显。
江豚是如何回来的?段段足迹值得回望:
长江、清江宜昌段1973个入河排污口完成监测、溯源,并“一口一策”推进整治;
推动134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40%以上;
宜昌长江干支流船舶污染物水上接收转运处置全覆盖,“长江三峡1”号、“三峡氢舟1”号等多艘绿色智能船舶投入运营;
长江干流宜昌段、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及兴山香溪河等重点水域实现全面禁捕……
不止江豚,很多“挑剔”的“环评师”也择宜昌“上新”。
“胭脂鱼自然种群显著增长,‘四大家鱼’年自然繁殖产卵量稳定在百亿颗以上,鳤鱼再现宜昌江段。”刘远高说。
在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连续十多年迎来数百只中华秋沙鸭越冬;在宜都,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罕见的白化斑嘴鸭;在五峰,后河吻虾虎鱼等多个新物种现身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碧水长江
母亲河生机盎然
许家冲,三峡工程“坝头库首第一村”。
“江边浣衣来,棒槌声阵阵”,这种世代延续的生活习惯,近些年彻底更改。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许家冲,看到农妇们在村里建的洗衣池用无磷洗衣粉的情景,欣慰地笑了。
许家冲村所在的宜昌市夷陵区,磷矿资源储量全国最大。该区境内既有长江干流,也有一级支流黄柏河。
磷矿开采、矿石外运、磷系化工,早期的粗放型发展和管理,导致黄柏河水质报警,进而影响到长江宜昌段水质。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宜昌开始实施流域同治。以黄柏河为例,出台地方法规《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实施“问责规定”“水质约法”,实行水质与生态补偿资金、生态补水“双挂钩”。
久久为功,如今,黄柏河水清岸绿,全域水质优良。
6年间,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历史使命的宜昌,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切实摆在压倒性位置,一场场为母亲河祛除顽疾的生态保护攻坚战接连打响:
取缔和拆除码头216个,腾退岸线近39公里,复绿面积达到1213亩;修复矿山生态,322座矿山重披绿装;排查出的21处黑臭水体全面除臭复清;持续两岸造林绿化,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4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67%……
人不负江河,江河定不负人。2023年,宜昌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6.6%,长江宜昌段16个国控断面、34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全部达到100%,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长江出宜昌断面总磷浓度较2017年下降近60%。
接连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今天的宜昌,正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诗意长江
文脉弦歌深流淌
农历八月十五,屈原故里,诗意悠悠。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当晚,宜昌城区珍珠路一家电脑商户的办公室里,数名本地诗词达人隔着网络,与30余万名全国各地的诗友,一起赏月、吟诗、对赋,将陋室开掘出旷远诗境。
对于宜昌人来说,诗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百公里之外的乐平里,三闾骚坛诗社的社员们相聚在屈原庙前的大黄葛树下,比文赛诗,缅怀屈原,直到夕阳西斜,才四散开去。
社长谭荣昌说,诗是一种信仰、一种荣耀,社员们宁可不打工挣钱,也要参加每年端午、中秋两次诗会。这个明清时期成立的“中国第一农民诗社”,造就了“一手锄头一手诗”的文化奇观。今年1月,三闾骚坛诗社获评“全国十佳诗社”。
长江万古奔流,千年文脉不息。
宜昌,因水而闻名,因诗而灵动。“中华诗祖”屈原诞生于此,发掘出一条浪漫主义的诗歌长河。继屈原之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苏轼、陆游等名家接连写下对这片土地和山水的深情。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了宜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给华夏文坛以丰盈的滋养。
2014年,宜昌荣膺“中国诗歌之城”称号。其后数年,启动建设“中国诗歌之城·宜昌诗库”、举办中国最高规格的诗歌节……这座以水电著称、以三峡风光为特色的城市,通过官宣的形式致敬了延续两千多年的诗歌传统,这是屈子精神的当代回响。
而这份荣誉不仅停留在殿堂之上。至今,宜昌有约2万名群众坚持诗歌创作,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80多场,参与群众超十万人。
“宜昌冠戴‘中国诗歌之城’,名副其实。”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如此感叹。
传承屈原文化,打造“诗与远方”。近年来,宜昌全方位、大力度推进屈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转化,“屈原故里”进一步声名远播——
办好端午节庆活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跃升为文化和旅游部唯一核准保留的端午国家级节庆活动,宜昌成为其永久举办地;
推动屈原文化“七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将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
频推“花式营销”,连续两年与央视联合制作端午特别节目,推出新编历史话剧《屈原》,举办龙舟世界杯;
打造“全息端午”,“国潮端午”、情景穿越剧《三峡盛典》等文旅融合新场景,助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当前,宜昌正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段)建设为统领,深入挖掘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文化内涵,引领带动屈原、昭君、关公等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
文物长江
兴利除患一眼收
7月15日,三峡大坝开启9孔泄洪,白浪翻腾。
“长江2024年第2号洪水”通过三峡水库,来势汹汹的洪水,被“国之重器”束缚在高峡平湖里。
在下游几公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陵庙,游客们争相远眺泄洪盛景。今年入梅暴雨来袭时,黄陵庙是宜昌市域内少数正常开放的景区之一。
很难想象,这座历经岁月洗礼仍屹立不倒的古老庙宇,曾是长江防汛的主战场。庙内禹王殿的柱身一处洪水浸渍的痕迹,显示着这里的不凡:1870年,长江暴发了历史上最大的洪水,黄陵庙最高水位海拔达到81.16米,殿内36根楠木立柱全部被淹没。
这座庙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因长江三峡洪水泛滥,人们为纪念黄牛助大禹开山治水,建起了祭祀黄牛神的黄牛庙,后演变为“黄陵庙”。据庙内的碑刻记载,黄陵庙经历的大洪水至少有9次。
背靠巍巍群山,数千年来,寄托着人们对水的敬畏和治水期望的黄陵庙,就这样遥望着滚滚长江东逝水。
1998年,“太阳人”石刻出土于宜昌市秭归县东门头城背溪文化遗址。“太阳人”石刻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太阳图腾崇拜文物,为研究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和社会性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持续建设,长江流域形成了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由堤防、分蓄洪区等组成的较完善的防洪系统,中下游地区进入以“工程防洪”为主的新阶段。黄陵庙前的长江航道,因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修建,早已险滩无存、浪静风平了。
而它承载的历史故事、长江文明演进,也为所在的夷陵区三斗坪镇黄陵庙村注入了特殊内涵。
村党支部书记杨年建说,如今黄陵庙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游览观光,黄陵庙村从柑橘大村变为旅游“明星村”。依托“特色民宿 古风摄影 夜游经济 文脉记忆”的旅游资源,每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
水患自随旧年远,文物无声说大江。
黄陵庙的变化,是峡江两岸巨变的一个缩影——依水而生,敬水也治水,为水所成就,最终留下了人水共生之景,并将继续惊艳世人。
来源: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楠 宋潇潇
手绘、ai制图 杨柳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