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这一年 这一城】人民英雄 国家脊梁 -z6尊龙最新登陆
挤坐餐车 国士逆行
1月18日,钟南山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闭目小憩
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皓
在武汉疫情最紧急的时刻,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挤餐车逆行奔赴武汉。实地考察后,钟南山宣布,新冠疫情肯定存在“人传人”。
警钟敲响,振聋发聩。强调严格防控,呼吁戴口罩,钟南山的一席话,产生巨大反响。
日前,楚天都市报记者专程来到广州,采访了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满含深情地祝福:“希望武汉未来更美好,武汉人民平安幸福!”
春节前逆行武汉
11月30日,江城寒风凛冽,花城温暖如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钟南山院士正在会诊病例。
今年年初,钟南山“挤餐车逆行武汉”的照片,在网络上热传。镜头记录下的是,1月18日,他在赴武汉途中,在高铁餐车上闭目小憩的瞬间。许多网友看到这张照片说,“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那天上午正在广东省卫健委开会,突然接到了马上赶往武汉的通知。”钟南山回忆,由于正值春节,当天的机票和火车票都买不到了,只好挤上了傍晚5点45分开往武汉的高铁,“列车长很热情,给我们安排了餐车座位。”
钟南山说,他当时已听说一家6口其中5人到武汉探亲后得病,且这家人中有人没去过武汉也病了。他觉得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带着“有没有可能人传染人”的疑问,他在火车上写下提纲。后来太过疲惫,闭目养神了一会儿。
“这张照片是我偷偷拍的,我也没料到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钟南山的秘书苏越明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
苏越明回忆,当天上午11点左右接到国家卫健委的来电,到结束下午的会议又匆匆赶上高铁,钟院士一刻没有喘息,在餐车上一坐下来就拿出电脑和一沓资料,马不停蹄地整理对疫情的研判,从下午五点到晚上八点多,中间只喝了两口水。
“他其实没有睡,眉头还是紧皱,我觉得他还在思考应对措施。”苏越明回忆道,果不其然,过了大概十分钟,钟南山睁开眼睛,说想到了一些东西,然后补充了几条对疫情局势的一个初步研判。
敲响人传人警钟
1月18日深夜10点多,钟南山抵达武汉后,一直开会到凌晨,当天他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后,才回酒店休息。
1月19日上午,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带着专家组,前往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疾控中心。
此时的金银潭医院,形势已经高度紧张,600张病床,全部21个病区,住满了新冠肺炎病人。
“到底有没有人传人,是不是只有这么一些病人,有没有医务人员感染?”在听取汇报时,钟南山连续追问。
有了上午的实地调查,钟南山和专家组对疫情有了初步结论。当天下午又召开了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议。随后,钟南山飞往北京。
以钟南山为首的国家专家组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中央迅速作出了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交通管控、对其它地区进行有效群防群控的决策。
1月20日晚9点30分,已经忙碌了一整天的钟南山,通过央视宣布:“肯定是有‘人传人’!”为全国民众敲响警钟,吹响抗疫号角。
院士曾潸然泪下
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与武汉的交集,还有许多。
今年2月11日下午4点多钟,钟南山与广医附一医院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举行粤鄂两地“面对面”会诊新冠危重症病例。这是他首次与湖北前线的医务人员进行远程会诊连线,类似会诊,此后还有过多次。
钟南山透露了一个细节——他珍藏了一张援鄂护士剃去秀发笑得很开心的合影。
“这10个年轻的护士参加抗疫,为了减少感染,所以她们把头发都剃光了,10个女孩子一块照相,非常阳光。这张照片我看了很感动,所以我把它珍藏起来。”钟南山说:“她们是作秀吗?绝对不是,我们广大医务人员在这一次抗疫中,就是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体现了做人应该怎么做。”
作为抗疫连轴转的“钢铁巨人”,钟南山院士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在疫情期间,谈及武汉战疫的人和事,他曾多次潸然泪下。
“全国人民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今年1月2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钟南山谈及武汉抗击疫情时,双眼满含泪水。他说:“有学生告诉他,听到街道上老百姓唱起国歌,大家的士气已经起来了。”
钟南山第二次落泪是1月30日,当天下午6点,他在北京参加完工作汇报会后准备返回广州,在赶往机场的车上还接受了媒体的紧急采访。他哽咽着说,在武汉,医务人员做得非常辛苦,他为武汉人民的安危感到担忧,也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支援武汉而感动。
“谢谢您,为武汉拼过命!”道别时,楚天都市报记者向钟南山院士深深鞠了一躬。
他与武汉肝胆相照
3月18日,张伯礼来到武汉市江夏区普安山康复驿站为康复人员问诊,他的防护服上写着“老张加油” 视觉中国
楚天都市报记者 满达
新冠疫情肆虐之时,72岁的张伯礼院士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在抗疫前线奋战了82天。
因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他躺上手术台接受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不下火线,他在病床上架起小桌办公。
“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斗罢艰险后,“人民英雄”张伯礼说,自己把胆留在了武汉,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
古稀之年逆行出征
大年初一,中央决定向湖北派出指导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名列其中。
回忆起出发前那一幕,张伯礼声音有些哽咽:“领导知道我已经这个年纪了,疫情不重不会让我来,这份信任是无价的,我绝没想过推辞。”
张伯礼是中医名家,早在2003年,他曾率中医专家医疗队参与抗击非典,组建了全国唯一的中医红区,取得了突出的治疗效果。
时隔17年,年逾古稀的张伯礼再次执甲出征。
“刚到武汉时,正值疫情形势最严峻时刻。”张伯礼说,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一起,极易交互传染,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
张伯礼和专家组提出,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等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隔离后,要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式,即让患者服用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汤剂。
这些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武汉各区开展大排查,严格隔离患者,并让隔离患者服用中药。
中医疗法发挥作用
疫情之初,许多确诊病人住不了院,居家隔离传染严重。中央指导组决定兴建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将定点医院留给重症患者。
同为中央指导组成员的张伯礼院士和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请战,建议专门建一座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治疗中的主导作用。
两位专家的建议得到了批准。位于江夏区的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改建成方舱医院后,张伯礼率领由天津、江苏等地中医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进驻。
江夏方舱医院于2月14日开舱收治患者,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舒筋活血。
江夏方舱医院运行了26天,创造了休舱时轻症普通型患者零转重,痊愈患者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
在张伯礼和同事的努力下,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了90%。他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弃胆”英雄不下火线
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后,头几天最为忙碌。
张伯礼穿着一件白色的防护服,上面写着“老张加油”,在方舱医院内来回行走,问诊患者、指导临床、巡查病区……每天都是好几个小时,浑身被汗水湿透。
张伯礼患有胆囊炎,因为连日劳累,病痛再次发作。2月15日,张伯礼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在武汉协和医院,张伯礼躺上手术台,做了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手术之前,按照惯例要征求家属意见,张伯礼怕远在天津的老伴担心,说道:“不要告诉家人,我自己签字吧!”
手术后的第二天,张伯礼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通报。因术后下肢肌间出现血栓,张伯礼必须卧床,他就在病床上架起小桌子办公,参加视频会议、指导医护人员……
住院期间,张伯礼还写下一首题为《弃胆》的诗,抒发自己豁达的情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肝胆相照心牵武汉
张伯礼的儿子张磊今年45岁,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执行院长。
疫情暴发后,张磊多次向上级表达支援武汉的意愿。2月21日,张磊抵达武汉,被分配到江夏方舱医院。20多天时间里,他一直在方舱医院忙碌,本想晚上抽时间看望父亲,张伯礼却在电话里嘱咐儿子:“你看好你的病人,比看我更重要。”
直到江夏方舱医院封舱那天,父子俩才匆匆见上一面。
3月19日,是张伯礼72岁的生日。前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已完成任务回到天津的张磊通过电话祝父亲生日快乐,张伯礼说:“武汉清零,就是最好的祝贺。”
4月16日,张伯礼搭乘返津的高铁离开武汉。临行前,张伯礼说自己在武汉收了徒弟,还开了专家门诊,以后会常来常往。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把胆留在了这里,我永远和武汉人民肝胆相照。”张伯礼动情地说。
蹒跚的步伐
张定宇挺着渐冻之躯坚守在抗疫一线 视觉中国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倩
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袭来的时候,一位身患渐冻症的白衣战士,在救治一线坚强走出的蹒跚步伐,感动了万千网友,刺痛了国人心扉。
他,就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医院的走廊里
回荡着他的大嗓门
“您家莫急莫急,在医院门口?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
“搞快点,搞快点,这个事情一哈都等不得,马上就搞!”
这是1月26日晚9时左右,记者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走廊里,听到张定宇的吼声。只一小会儿,他就接了6个电话,整个走廊都回荡着他的大嗓门。尽管步履蹒跚,但他下发的每一道指令,都准确明了,他对每一个重病患者的情况,都了然于胸。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当时,金银潭医院已累计接受患者近700人,所有病房全满,甚至走廊上都住满了患者。
“身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坚决顶上去!”双眼布满血丝的张定宇,眼神坚毅、沉稳。
早在2019年12月,武汉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引起了张定宇的高度警惕。在那之前,他刚应对完12月初暴发的冬季甲流。
当月29日,华南海鲜市场的首批7名不明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4天后,该院正式开辟专门的病区。
凭着多年在传染病领域的专业经验,张定宇感到这个病不简单。他一边叮嘱医务人员加大防护,一边带领大家率先采集了这7名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检测。正是从这些送检的分离样本中,专家确认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他的步履蹒跚
同事起初认为是“上了年纪”
其实张定宇的同事们很早就发现,张院长身体有些问题。
金银潭医院发热门诊主任余婷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在去年之前,他就发现张院长的腿脚变得不太利索,有时候开会起个身都很吃力。他有几次想去搀扶,张院长拒绝了,并和善地说:“不要紧,年纪大了是有一点。”
很多同事都知道,张院长曾经去做了一个手术,但手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们并不清楚,只听说和腿部有关。余婷说,那时候他以为张院长可能是人到中年,腿部软组织劳损,所以去做了手术。
在疫情期间,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定宇第一次讲出了自己的真实病情。2017年,他随武汉市卫健委赴外地出差,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2018年10月,确诊为渐冻症。早期,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渐渐地会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直至产生呼吸衰竭。
余婷说,看到新闻报道后,他们才知道院长的病情。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难过,“没想到,这么好的院长,竟患上这么重的病。”
他们也曾经担忧,因为张定宇是金银潭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主心骨,如果院长倒下了,患者怎么办?抗疫怎么办?
但他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嗓门大到整个走廊都能听见的张定宇。每天晚上,即使走路再难,甚至有时要扶着墙稍微喘两口气,张院长也从不让其他人搀扶,总是坚持一个人走过走廊,检查完每一个患者再去休息。
患者通过电视
第一次看到摘下口罩的他
在1月17日转入金银潭医院后不久,患者龙雄辉就注意到,查房的医生里有一位腿脚看起来不太利索的,总是走在最前面。他当时猜想,这应该是一位医院领导。
他还记得,这位领导看起来对大多数病人的情况都很了解,每次也会耐心地跟患者讲解病情,给他们加油鼓劲,“他告诉我们,进来了就不要想其他的,安心把病治好,国家是不会抛弃我们的。”
因为是在病房,龙雄辉一直没有看到过这位医生口罩后面的面孔。直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他才从电视直播画面上,第一次看到了张定宇的样子。
龙雄辉是金银潭医院第一批献血的患者。正是从他捐献的血液样本中,专家们提取到了新冠肺炎抗体,从而证实了康复患者血浆抗体疗法的可行性。
当龙雄辉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张定宇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和他一样在医院隔离治疗,而张定宇却没有时间走出金银潭医院去看她,十分感动。
目前,恢复了正常医疗秩序的金银潭医院,还在为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做准备。
每周,张定宇都会回医院主持防疫工作,余婷还是会比较害怕院长又“发火”,“涉及到院感、防疫等问题,出一点瑕疵,张院长都会非常严厉,会一再告诫我们,一点问题都不能出。”
咱当兵的人
1月26日,陈薇带领团队在北京登机,紧急奔赴武汉 新华社
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建林
11月9日晚,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陈薇院士,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唱起《咱当兵的人》,英姿飒爽。
陈薇说:“我是一名军人,我来自于人民,就要反哺于人民。”
1月26日紧急奔赴武汉,战疫数月,她的头发由原来的油黑乌亮变成斑白。
“以后我要考您的博士,加入您的团队。” 年龄最小的18岁志愿者,在受试疫苗时告诉陈薇,自己的人生目标。
回想起驻扎武汉的113天,陈薇神情坚定,言语铿锵:“中国人的精神是打不垮的。中华民族一定会生生不息。中国的年轻一代会越来越好。”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
她是探路者,我们跟随她的脚步
“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11月29日下午,任超结束杭马赛事后,发了条朋友圈。此时,离他接种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已过大半年。
这个黑瘦精壮的小伙,热爱跑步如同热爱生命。对参赛编号一向敏感的他,深深记住了“038”号——他接种疫苗试验时的志愿者编号。在首批接种疫苗试验的108位志愿者中,任超排在第38位,分到“中剂量组”。
“陈薇院士是个心细、温暖的人。”当过兵的任超,听到陈薇在报告会上演唱《咱当兵的人》后,如是说。看到采访中陈薇落泪,他很是感慨,“她是人民英雄,是持续前行的探路者,我们只是选择了站出来,跟随她的脚步。”
作为疫苗志愿者,任超说自己与陈薇院士有过几次交集。
9月27日,在参加一期加强免疫临床研究时,陈薇当场喊出了任超的名字,“我没想到,陈院士还认出了我,她说,‘任超,你这段时间,最好要少跑一点步啊,要保证身体的状态’”。
首批疫苗接种志愿者中,还有编号“037”号的陈梦桥,是34岁的武汉本土独立电影人。他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目前手头上的电影《绿洲》,还差三个场景镜头就准备杀青了。
在疫苗一期加强免疫临床研究现场,作为受试志愿者的陈梦桥和陈薇照了张合影。“她很亲切,很平易近人。”陈梦桥向记者回忆说,“9月份,我接到疾控中心的通知赶去参加疫苗试验,在现场见到了陈薇,当时就要了签字合影。”
11月9日晚,陈薇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我们是一支踩着油门前冲的团队,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些志愿者”。
陈梦桥对记者说,陈薇这句话让他觉得特别暖心,但他更想对以陈薇为代表的解放军医护人员深深道谢,“真心谢谢他们拼命守护武汉,守护我们”。
她是一面旗,见到她就消除了紧张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援鄂医疗队的江湖大川告诉记者,“我们当时都在武汉特勤疗养中心,我虽然不隶属于陈薇院士团队,但我经常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真的像一面旗帜一样。”大川说有一些疫苗受试志愿者还是会紧张,但见到陈薇后就消除了紧张,像是吃下了定心丸。
“疫情就是军情,现场就是战场。”在陈薇指挥下,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搭建起来。实验室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令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疫苗。
9月7日,陈薇表示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
据大川回忆,分秒必争,让疫苗捍卫生命,陈薇院士打的第一针,给市民和医护人员都带来莫大鼓舞和勇气。
9月12日,再次到汉的陈薇,感叹武汉“恢复了元气”,这比初到武汉时“寂静得像一座空城”完全不一样了。在当日的全国政协委员专题视察团视察情况交流座谈会上,她说,“我们把武汉当成了自己的家,尽我们所能,用科学数据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艰难时有没有想过退缩?陈薇的回答是:“人活一世总要干点事情,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为何不把事情做到极致。”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